温馨提示:
×

机票查询预订找阿拉丁航空!

您好!欢迎登陆阿拉丁旅行网。 注册 登录 积分查询 订单管理 在线值机

首页 » 新闻资讯类别 » 航空机票资讯

海南航空疯狂扩张:债台不断高筑 收购却从未停止

作者:阿拉丁旅行网   来源:阿拉丁旅行网     发布时间:2012/11/14 23:04:42

      事与愿违,海南航空虽然在2011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给出了每10股1.2元的高额分红标准,但质疑声并未因此消退。

  3月底刚刚公布的海航年报显示,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为-12.69%,而在2010年这一数据则是惊人的800%!与这一对比极不相称的是,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海航的投资收益为19788.40万元,2010年同一时期,这一数据仅为2568.50万元——二者相差近8倍!。

  一边是整体利润率暴跌,一边是投资性收益的暴涨,这难免使人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担忧。

  三个月前的那一则公告更加耐人寻味。1月29日,海南航空发布公告:将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191000万股股票 ,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0亿元,其中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的金额约为60.84亿元,剩余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海航股份同时坦言,近年来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公司的负债规模也随之提高,财务风险也有所提高。截至去年三季度,负债总额为625.29亿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30%。

  从1000万元起步、历经十九年,海南航空已经成长为总资产近2665亿元(加上管理资产1545亿元,实际控制总资产近42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业务横跨数十个领域的特大型企业,按理说,这样的企业是应当成为榜样与典范的。可惜的是,海航集团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迷雾重重: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收益暴涨的背后,定然是主业营收的非健康运转。“海航”的气势恢弘是真的吗?更令人担心的问题是,靠“投资”为生的“海航”会是下一个“德隆”吗?

  扩张为本:全新生存模式?

  债台不断高筑,收购却从未停止。海南航空的母公司海航集团,一直在试图打造完善的“海航系”。就在2011年年底,海航还以10.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GE SeaCo公司100%的股权收购,这是近期在全球海运业持续低迷情况下全球最大的并购——而相关的两个事实却有些讽刺的意味:作为中国海运的龙头,中国远洋2011年度亏损达百亿元之巨;海航仍拖欠全球范围内几家海运公司巨额运输费用,已经被数次追债。

  所以,此类并购,只能归为战略扩张航空。

  单以资产规模计,海南航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但显然其掌门人陈峰的野心并不止于此。2008年以来,海航的收购兼并堪称凌厉,其触角不仅遍布国内产业链的上下游,更是伸向了海外。陈峰所制定的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的“超级计划”,同样令人为其捏了一把汗。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海航集团旗下控制的A股,H股上市公司有8家。海航实业、金融、资本市场结合,依靠并购手段扩张企业规模,已经成为海航集团的生存模式。资本市场的潜规则是:资金越不宽裕,越需要通过频繁的交易来运转。而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海航集团在国内市场至少斥资近百亿元大举收购。

  很难解释这些收购的目的乃至评判其战略效果,但从几年前的一桩旧案中,或许可以管中窥豹。

  2004年及2005年集团下属海南航空及西安民生投入6亿多元参与前期建设科航大厦,然后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将工程以成本价转让给海航集团。而到了2008年12月,海南航空又以17.28亿元的价格向集团收购了科航大厦95%的股权。上市公司海南航空因此于2008年再度爆出14.24亿元巨亏,而海航集团业绩则从巨亏转为盈利9699万元,并得以在随后发行了28亿元公司债,拯救了因大新华航空上市失败而濒临断裂的资金链。

  倘若扩张只是幌子,并购实际上是为了让资金链得以维系,那就不难解释缘何业绩突出的海航会饱受市场的质疑——皆因为海航仅仅展示了自己的雄心与胃口,却并没有向市场亮出自己的消化(风险控制)能力这张底牌——须知当年的唐氏兄弟、顾雏军等资本大鳄,均是在资金链的风险控制上栽了跟头。

  四问海航:与风险有关的那些事儿

  对此,中国董事学会秘书长朱长春向《中外管理》直言:“海航”正在难以逆转地滑向风险的深水区,一旦资金链断裂,要比当年的‘德隆’系崩塌更为可怕……我也看不出‘海航’内部有什么高人可以力挽狂澜,掉转航向,脱离困局。”

  在朱长春看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海航需要回答四个问题:

  一,企业赚钱是为了分享财富,还是为了回报银行还利息?海航集团资产负债率是不是外界报道的80%,海航集团2011年利润究竟是多少?贷款利息每年有多少?

  二,上市公司是提款机,还是创造价值回报股民?海南航空上市13年来,融资额高达166亿元,却仅仅派现5次、共计2.18亿元,仅仅是募资总额的2%,这合理么?

  三,除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之外,“海航”系产业链条中那些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究竟是多少?在同行业排名中第几位?比收购前提升了多少?自2011年7月份以来,因为业绩不彰而陆续关停200家企业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能力整合或经营,当初收购过来干什么?

  四,海航集团资产负债率如此之高,产业覆盖范围如此之广,仅2011年上半年,海航集团就实现融资908亿元,累计获银行综合授信2249亿元;请问海航集团董事局,哪一家银行是“海航”系主办银行,全面承载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中的资产经营和现金流监管职能?如果“海航”系资金链出问题,谁将承受最大的关联风险?

  大而不强:类“海航式扩张”的雷区

  目前对于根治海航的“假象繁荣”,似乎没有很好的办法,但并不妨碍寻找并发现类“海航式扩张”企业的通病,并寻找到普适性的防范措施。朱长春向《中外管理》谏言,“海航”们最大的危机就是“大”而不“强”,涉猎多产业领域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香港长实系高峰时旗下资产市值近万亿港元,却依然顺风顺水、运转良好。显然企业“大”不是问题,“大”而不“强”才是问题所在。

  以长实为例,其涉猎哪一个产业领域,都有清晰的产业链盈利模式,附属企业都在每条产业链上做到业绩领先,把收购来的资产逐步打造成优质资产,一边为集团公司贡献利润现金流,另外择机卖出也是好价钱,变成资产成倍升值的抢手货,简单来说,以做“强”为先,以做“大”为次之。

  意欲以资本扩张创造奇迹的企业,必须站在公司治理专业角度,停止收购游戏的继续,梳理好自身的产业链盈利模式,一面好好经营主业,另外一方面把旗下各类资产进行分类,拆解,加快速度卖给那些需要的人或企业,逐步提升每股净资产,大幅度降低资产负债率到30%以内。

  “我想给这个好大喜功的公司董事局八字箴言:悬崖勒马、大卸八块!”朱长春如是说

机票搜索
航程类型    
出发城市  
到达城市  
出发日期  
到达日期  
新闻资讯类别分类
公司新闻 航空机票资讯 订票指南 行业动态 机场指南 机场指南 酒店须知 酒店知识 旅游动态 商旅服务 常见问题 服务咨询 法律法规 贴心提示 常见问题 支付说明 国际预订贴心提示 行李服务 乘客须知 签证须知
通航城市特价机票
北京机票 上海机票 广州机票 成都机票 成都机票 重庆机票 武汉机票 西安机票 温州机票 长沙机票 海口机票 三亚机票 厦门机票 无锡机票 沈阳机票 郑州机票 太原机票 大连机票 福州机票 桂林机票 合肥机票 济南机票 昆明机票 南京机票
Mozilla/5.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ompatible; ClaudeBot/1.0; +claudebot@anthropic.com)